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茶从造字角度看,指人在草木之中,聚山、水、自然为一体,寓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真有一点汲自然精华之逸趣。一茶在手,万虑全丢,头戴草帽人十八,茶到肚里愁全化。
今夏持续高温,在酷暑难耐之时,喜获南昌老友惠赠资溪白茶2瓷罐,他就只4罐,他说:“我们二一添作五。”不寄他人只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愧君千里分滋味,玉叶甘露传深情。江西好山好水出好茶,庐山云雾、双井绿、狗牯脑等我都喝过,资溪白茶倒是第一次见到。但见芽叶色如玉霜,形似玉兰,冲泡叶张玉白,形似凤羽,毫香高鲜,滋味鲜爽,鲜醇回甘,清绝至妙,怎一个鲜字了得!我的眼睛、鼻腔、舌头和喉咙告诉我,这是珍品,并非老友所称:“这是一般的,既不名也不贵。”如此佳茗与我二一添作五,这份深挚情谊让我感恩和不安,老友已多次赐我好茶而我无以回报。
中国茶通常分绿、青、白、黄、红、黑六大类,资溪白茶和安吉白茶一样,非白茶属绿茶类,它是一种特异的茶种,是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下产生的变异茶树。白茶,如福鼎太姥山的银针白毫(鄙人爱喝茶就始于40年前福鼎朋友的银针白毫),是用绿色多毫的嫩叶以萎凋和微发酵为主,不炒不揉,仅由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制作而成。
与六大茶类中的白茶不同,资溪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由变异白化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且以文火烘焙,以火香衬茶香而成的绿茶。这种由茶叶白化而形成的一种变异类型,其外观上叶片发白,其最大特点是白化期叶片中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复绿期和普通绿茶无异。鲜叶越嫩,白化程度越强,制成的干茶品质越高。
白化表现形式为:每年春季新萌发的芽头呈微绿色,而当叶片展开后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这种白化现象在一芽二叶期前后最为明显,随后叶片的色泽又逐步复绿,颜色也逐渐加深。迟长出的叶片比早长出的叶片优先转绿,而进入复绿阶段后长出的叶片,则不再经过白化阶段,直接为绿色。其新生的叶片在19℃恒温条件下,经过2周的白化期后出现复绿现象,30天后明显变绿。而当芽萌发时的环境温度大于23℃时,叶片不经过白化阶段直接长出绿色叶片。因此,这种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温度是导致茶叶突变的主要原因:其返白的温度阈值为20-22℃,其复绿的启动温度为16-18℃。所以,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初品资溪
茶色贵白,贵溪白茶弥足珍奇,在清代同治年间《资溪县志》就有记载,时称“白毫”。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蛇、白龟是神话故事的主角,白叶茶是为茶瑞。茶兴于唐,盛于宋,徽宗皇帝赵佶就是茶学和品茗专家,他当皇帝,放着多少朝政大事不理,却去研究茶,还写了一本很有见地的茶叶专著《大观茶论》,其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它茶无与伦也。据考证,资溪白茶,就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指的白茶品种。这种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资溪地处武夷山脉西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群山环绕,绿水长流,森林覆盖率高达87.3%,空气负离子含量最高达36万个单位每立方厘米,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白茶种植提供了天时地利,孕育出了资溪白茶的优良品质特征:芽叶肥壮,柔嫩多毫,叶绿素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且茶多酚含量又较少,因此,成品绿茶的香气和鲜爽度特高。开汤后芽叶色泽莹白,香气高爽,滋味鲜醇,当为其他绿茶无与伦比。所以,资溪白茶已被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茶喝在口中,清香微苦,鲜灵清甜,静静地欣赏那柔嫩的茶芽在水中欢悦舒展,袅娜翻舞,随着氤氲的雾气难寻难觅的清香一缕一缕地沁入心脾,感到阵阵清凉,仿佛传递着老友的深情厚意,令人心旷神怡,“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却难以言谢,怕一出口,怎么也谢不尽情义。
真正的朋友,各自忙碌,不用刻意想起,心中留,梦中游,经年累月,你不去惊扰他,他亦不来造访你,但他常常不期而至,送来真切的温暖与关怀。雪夜茶当酒,能饮一杯无?这是多么的温馨炽热,多么的温暖如春!
在人类的诸多情感中,友情是最从容的一种。如果说爱情如酒、亲情如血,那么友情便如茶,一杯清澈、隽永的茶,淡淡的,酽酽的,淡是真,酽是情,友情如水之清,如茶之酽。茶的种种品性,与友情的真挚、纯然竟如此契合,把友情比作一杯清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茶,有无穷的乐趣,能给人心境开旷,精神愉悦。
岁月是一条河流,如能把这条河流的水全部装入一个大大的壶中,加上佳茗,慢呷细品,沐夏日清风冬日日,观前山明月后山山,心里满是绿意,人世间的风雨炎凉,人生中的种种烦恼,不由得一并浸入茶中,被口口茶香慢慢淡化,缓缓消解。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一叶一世界,在啜苦咽甘之余领略点点清香雅韵,身处红尘之中又能清风逸致,一颗平常心,以“苦”为趣,以“静”为趣,以“凡”为趣,以“放”为趣,平静地直面一杯苦茶,平静地直面“苦海无边”,在平凡的世界参悟平凡的人生,偷得浮生半日闲,该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夫复何求?
茶就是一种树叶,茶学对于茶树芽叶的描述十分简单: 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等。然而在文人笔下, 却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用粒、蕊、英、枪、旗、嘴、舌、爪、笋、草等华丽的词语,入诗、入赋、入词、入曲、入文,来比喻和赞美茶树芽叶。在他们眼里,“从来佳茗似佳人”:
好茶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般令人心驰神往,念兹在兹。
好茶如描写美女的开山之作《诗经·卫风·硕人》中的齐国公主卫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样天生丽质,美不胜收,不可方物。
好茶如《洛神赋》中的洛神宓妃那样高洁清新,美丽绝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如此绝妙佳人令人神爽清朗又迷醉:“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好茶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样朦胧空灵,淡雅可人,又可望而难求。的确,茶客寻觅好茶不得的急切不安而又怅惘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在浑身爬一般。
茶的魅力确实不可小视,从一些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可见一斑。
福建一富家子弟,特好饮茶,搜品天下名茶精品,其妻每天帮其泡茶。不务正业,嗜茶成瘾,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终以行乞为生。一日行乞至一家茶馆,店主见其饿得瘦骨嶙峋,打发一碗饭,可他不要饭只要茶,店主见是一茶痴,遂叫人给他泡一壶好茶。茶一入口他便高叫,泡茶者是我内人!主人招泡茶者出,果真是其妻。
山东有一老者一生嗜茶成癖,天天茶不离手。抗日战争,兵荒马乱,鬼子扫荡时,大家都拼命逃难,他逃难不带行李却手中提把茶壶,半路上遭遇鬼子追击,一枪正中他的茶壶。人们都担心他的性命,他却提着一把滴漏着茶水的破壶说:“可惜了这一壶好叶子!”把茶看得比命还重,竟将生死置之度外!
古今嗜茶者中,晚明昆山文人顾僧孺很是让人感慨。他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向他的好友张大复讨梅花和茶,写下《乞梅茶帖》的绝笔,帖云:“病寒发热,思嗅腊梅花,意甚切,敢移之高斋。更得秋茗啜之尤佳。此二事,兄必许我,不令寂寞也。雨雪不止,将无上之后把臂耶?”
耽饮者觉得把玩煮茶和喝茶的用具,也是乐趣。比如蔡襄,不但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而且还是北宋制茶、品茶的专家,还著有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茶学专著《茶录》,他喝茶有独到的功夫,小团茶里掺了少许大团茶他一喝便知。在年老的时候他已不能喝茶,可是每天还是烹而玩之,习以为常。还有一个周文浦,每天早晨至晚上,都按时烹茶饮茶六次。而且,他非常喜爱它的茶壶,死时还以之伴葬。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眼前就是老友的好茶,吃茶去!
咨询电话
1873735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