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茯砖茶名字的由来,历史上的说法有多种:
说法一:历史上茯砖茶又称「边销茶」 ,民族地区特需商品。 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 每「引」规定可贩茶 100 斤,纳税 200 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 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 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 700 斤,中引 560 斤,下引 420 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 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 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砖茶」。 相引至今。
说法二:湖茶、茯砖茶
明朝统治者用茶来易马,叫官茶易马,因四川产量不够,后扩大到用湖南黑茶来易马。 于是,湖南安化地区率先仿制黑茶,所以湖南的茶也叫「湖茶」。 不但产量大,价格便宜,而且味道甘爽醇厚,深受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使北路边销市场逐渐被湖南黑茶所代替。 为使「湖茶」方便运输、保证品质,在咸丰十年( 1860 年)前后,茶商用湖南所产黑茶踩压成 90 公斤 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陕西泾阳制成砖茶,称为「泾阳砖」。 同时又因早期「湖茶」在伏天加工,又称「茯砖茶」,因茶多为砖状形,故又称「茯砖茶」。
说法三:茯苓、金花
茯砖茶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发酵和发花工艺产生冠突散囊菌 ,俗称为金花 ,金花干嗅具有黄花清香,泡饮时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或橙红不混浊, 香气具菌花香 、清纯不粗、口感强劲。 金花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因其药效有如中药茯苓 ,加上茯砖茶的口感特别,并以「茯」字命名,因此有人误以为茯砖茶中有茯苓的成分,其实就是金花的菌花香和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茯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发酵和发花工艺产生冠突曲霉,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具菌花香,对西北各少数民族,特别是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而言,居住在沙漠、戈壁等荒凉地带,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等,缺少蔬菜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咨询电话
18737353726